中国饮食健康网:实用的健康饮食养生网站,健康生活每一天!

手机版

最近更新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季节养生 > 节气养生 → 小暑为什么要食新米 小暑食新米的由来

小暑为什么要食新米 小暑食新米的由来

时间:2017-07-07 09:24:00

人气:

编辑:网友整理

标签:

导读:在日常生活中,小暑是夏季里面的第五个节气,也是很特别的一个节气。在小暑的时候,很多地方的人都会吃新米。那么小暑为什么吃新米呢?

一般情况下,小暑节气会有很多的传统习俗,尤其是饮食方面。小暑食新米就是其中很常见的一个习俗,那么小暑吃新米有什么说法呢?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!

小暑为什么要食新米

过去民间有小暑“食新”的习俗,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,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,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,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。据说“吃新”乃“吃辛”,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。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,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。所以,民间有小暑吃黍,大暑吃谷之说。

六月食新,是客家人在早稻开镰后,把所收的新米做成饭,在开餐时进行敬奉五谷大神和先辈的一种民俗活动。

由于战乱灾荒,客家人从中原不断南迁,由于许多平原良地被土着或早先来到的居民占领,客家人只能靠山居住,在山区开荒造田,大都生活比较艰苦,一日三餐靠稻米煮成稀粥或茨粟杂粮作为主食,要想吃顿干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。

客家人在南方安居乐业后,对祖先辛勤垦殖,营造良田怀有崇敬之心,而自宋朝末年以后,在民间出现了在每年小暑过后早稻成熟开镰食新的习俗,在自己吃第一口新米饭之前,把新米做成干饭,酿成新酒备上肉蛋和新上市的苦瓜、丝瓜、茄子。

据客家《风情》载,物品摆放在五谷大神位上敬奉时,在烧香点烛后要念:“请五谷大神食新,多谢五谷大神恩泽五谷丰登,保佑一家顺劲,身体强健,紧做紧有来。”待香火成灰后,便烧上衣纸。然后把干饭酒肉菜摆放在自己的饭桌上,念上“请先祖(上辈)们尝尝新”,并用双手拜上三拜。

待中午时分,请来帮工收割过稻谷的乡人一同食新,并交流生产经验,共谋发展生产的计划。因为食新的习俗,使在城的居民也会纷纷到乡间买上新米与旧米合起来食新。

此时的小暑,新米是要尝的,怎么尝?新米富含维生素B族、维生素E和谷维素,倘若吃精白米,尝新是无意义的,要吃带壳的新米或糙米才能获得完整的营养。带谷壳的糯米,有温胃养胃之效,可以用来煲汤,但不用吃。糙米,可以多泡半天,拿来煮粥或蒸饭。

小暑节气,讲究吃新。就是用新米做饭做粥。北方人习惯在这天喝粥,主要是为了防暑和调理肠胃,而为清热解毒,炒绿豆芽成了小菜首选。

新米搭配杂粮更营养

消费者在购买大米的时候,可以采取“看、抓、闻、尝”4种方式。“一看”就是指看大米的色泽和外观。正常大米大小均匀、丰满光滑,有光泽,色泽正常,少有碎米和黄粒米;“二抓”为抓一把大米,放开后,观察手中粘有糠粉情况,合格大米糠粉很少;三闻大米的气味。手中取少量大米,向大米哈一口热气,或用手摩擦发热,然后立即嗅其气味,正常大米具有清香味,无异味;四尝大米的味道。取几粒大米放入口中细嚼,正常大米微甜,无异味。

营养专家表示,做米饭、米粥时,最好不要用单一的米,加些杂粮、粗粮、豆子、坚果等同煮,营养更均衡。比如红豆米饭、花生燕麦大米粥等,就是非常适合慢性病患者的主食。

加入这些食材,一方面增加了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,另一方面还能起到补充蛋白质、营养互补的作用,能够在减少动物性食品的同时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。

众多食材中,豆类与米的配合最为理想。豆类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,其中的淀粉消化速度非常慢,对预防慢性病最为有效。

小暑养生注意事项

一、平心静气以养心

小暑时节,天气炎热,人们容易烦躁不安,爱犯困,少精神。所以,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,在养生健康方面,应该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,养护好心脏。

心为五脏六腑之首,有“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”之说,心脏的养护尤为重要。

中医认为,平心静气,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,使心情舒畅、气血和缓;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,也符合“春夏养阳”的原则。所以,夏季养生以“心静”为宜,心静自然凉。

二、注意饮食卫生,饮食宜清淡适量

小暑时节的多雨、高温,更使得本来就在夏季属于高发症的消化道疾病,更加多发频发。

所以,这一时节的饮食,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,而且饮食要节制,不可贪食、过量;而且饮食以清淡,富有营养为宜。

三、外出时做好防暑工作

中暑是夏季的常见病,小暑时节的天气特点更是容易发生中暑。所以大家外出时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,带好遮阳伞、遮阳帽等工具,多喝水,并尽量避开午后太阳热辣时外出。

四、不要贪凉冲凉水澡、少进冷食

天热了,人们就喜欢吃冷饮,冰淇淋、雪糕、冰镇饮品很受大家的青睐;有的人从外面一回来就冲澡,还喜欢冲凉水澡。

殊不知,这些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,很容易引发身体不适,或者埋下健康隐患。

温馨提示: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,仅供参考,如果对您有帮助,留下您的阅读感言吧!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!
相关阅读
本类排行
相关标签
本类推荐
栏目热点
猜你喜欢

关于我们 | 联系方式 | 广告联系 | 网站地图

Copyright 2005-2017 wangyoule.com 〖中国饮食健康网〗 版权所有 鄂ICP备17010784号

声明:所有软件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